欢迎来到永多文秘网!

2022年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2022年)

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24 20:2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2022年)

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5篇

【篇一】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

《诗经.秦风》看秦人的民族性格

  《诗经.秦风》是了解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民族性格的最早文献,《秦风》十篇,根据产生的历史时期可分为两组:前五篇为一组,从《车?》至《终南》,产生于西周后期;后五篇为一组,从《黄鸟》至《权舆》,产生于春秋时期。从内容、风格上来看,两组诗各具特色,但因其皆起源于秦陇大地,秦人在与戎狄的斗争中发展、立国、壮大成为思想主线,凸显出早期秦文化重军功、尚气概、轻礼义、重真情的特色。秦人早期与西北戎狄杂居,由山区而平原,由林牧而农耕,艰难地发展着有独自特色的经济文化。严酷的环境使得他们在建国与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和其他部族为争夺生存空间进行频繁的战争。戎狄强悍的民风对秦人产生了影响。也正因为“秦杂戎翟之俗”、“秦与戎翟同俗”,东方诸国对秦人“夷翟遇之”,表现出很深的文化隔阂,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秦风》,自然会打上厚重的地域文化烙印。

  《秦风》的第一篇《车?》,一开篇就是武勇阳刚的车马之声扑面而来,展示了秦人早期崛起于西戎与西周之间,既吸收戎人“尚勇力”的骑马射猎文化,又汲取周人的礼乐农耕文明,从而形成秦人兼具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特色、融西部农战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性格风貌。撇开旧说对本诗内容呈现贵族文化腐朽的理解,透过表象,细品诗意,可想象诗人是一位女性,可能是秦宫中的一位婢妾。她通过寺人见到了秦君,感受到了国君仪仗的壮观威严和音乐的华美动听。此诗表面上反映了秦君日常生活的一个断面,折射出秦君身上兼有君的威严和人的情感,实质上却是记录了在常年征战的环境下,普通女性对边关丈夫的思念情思和为胜利而牺牲小我利益的情感。开篇以车声、马驰为“兴”,抒发对服役的丈夫的怀念之情,“有车辚辚,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第二、第三章分别以高坡有漆树、杨树,低湿地有栗树、桑树起“兴”,希望远征的亲人回还,夫妻团聚,“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表现出诗人对农耕礼乐文化的带来的安定和谐的生活的无限神往。

  周平王东迁之后,抵御戎狄东进的重任由周王室转给了新兴的秦国。为了鼓励秦人独当一面,减轻王室的西顾之忧,周平王赐秦人“岐以西之地”,实际上是把秦人牢牢地拴在了与西戎搏杀的战车上。于是,秦人孤独而又艰难地与戎狄作斗争,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所忽视,秦国的活动局限于西北一隅,极少与周王室及中原诸国会盟往来,直到秦穆公四年娶于晋之后,秦晋两国的往来日趋密切,秦人立足西部面向东部的意识才渐渐觉醒。但不幸的是,秦人东进之势受到晋国扼制,其活动范围依然被限制在黄河以西关中一带,与周王室及晋国之外的其他诸侯国没有更多的联系。西部秦国的“辟远”,客观上限制了秦国与关东诸侯的经济文化交流,使秦文化继续保持着淳朴的状态,也使得春秋前期的秦国风诗未能传于王室之上,没有被王室乐官采集和编辑,因而在《诗经》中也出现了这一时段的空白。从秦穆公中期开始,在独霸西戎的同时,秦开始插手晋国事务,干涉晋国内政,其西部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开始让周王室和关东诸侯刮目相看。另外,秦人长期与戎夷相处,被排斥于中原文化圈之外,保持着相对原始落后的文化风貌,甚至穆公死后还用人殉葬。《秦风》十篇,其中的后五篇《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则产生于秦穆公、康公之世。

  《无衣》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作为《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一首激昂的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其时值西戎入侵,秦举国反击侵略者,这首慷慨激昂的战歌也应景而生。诗歌描写了一个尚未成人的少年渴望上战场与王师一并建功立业所诉说的豪情壮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有人说,当一个民族“活血”(青年人)多时往往更渴望进取,面对外敌更易于团结一致。面对强敌西戎,秦国施行民兵制,习武成风,男子皆是下马农夫上马武夫,秦国军队长期与西戎征战,拥有很强的战斗力,见惯了生死的人们对战争不再惧怕,反而更多了几分“舍我其谁”的豪情。诗中的少年面对战争那种热血沸腾的情感,与《小雅?采薇》中那种悲怆凄凉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秦民正是唱着《无衣》这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歌,奔赴抗击犬戎、保家卫国的战场的。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被亡的根本。《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每读此诗,从秦人高唱着这《无衣》歌奔赴抗击犬戎的战场,我不禁想到数十年前我们的人民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迎着日寇的炮火前进那振奋人心的情景。‘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这豪迈坚强不向强盗屈服的民族精神,我想是世代相传永远不会消忘的。”这首诗可说是反映了秦风的典型风格。同袍同衣,同仇敌忾,慷慨从军,奋勇杀敌的精神充溢全诗。

  《诗经?秦风》十篇,尽管写作时代不同,内容风格有别,但在尚气概、重军功、轻礼仪、惜真情方面,则有非常深刻的内在文化联系。正是长期与少数民族的杂居相处,才形成了秦人“修习战备,高上气力”的民风。《诗经?秦风》十篇形象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民风。在“忘生轻死”的勇武外表下,蕴含着温情脉脉的侠骨柔情;在崇尚武勇的豪迈气概之下,滚动着纯真质朴的血脉亲情;在孔武有力的躯体之中,奔腾着原始状态的人间大爱,不需要礼仪道德作遮羞布。

【篇二】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

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几种民俗形象

【摘要】俄罗斯的魔幻童话中有一些常见的民俗形象,如傻瓜伊万,芭芭雅嘎,女巫莫拉,树妖,家神,伊万王子等等。这些民俗形象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家喻户晓,但对于处于东方文化圈的人来说对此知之甚少。本文主要列举了俄罗斯传统魔幻童话中的几个典型的人物:如傻子伊万、伊万王子、芭芭雅嘎和女巫莫拉,并对这些形象进行叙述和分析。

【关键词】魔幻童话、民俗形象

童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所以不仅深受少年儿童喜爱,许多成年人也很喜欢童话故事。童话不仅承载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俄罗斯童话深受多神教影响,因此在俄罗斯的童话故事中会有独特的童话形象,会有各种各样的神,比如家神,树妖等等。以下来介绍傻子伊万、伊万王子、芭芭雅嘎和女巫莫拉这四种形象。

傻子伊万(Иван-дурак;Иваншка-дурачок)

傻子伊万(Иван-дурак;Иваншка-дурачок)是俄罗斯魔幻童话中最被人熟知的形象,他是童话故事中带有正面形象的主人公,经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幸福。他是家中最小的三儿子,一般他会被哥哥或者父母鄙视、嘲弄。两个哥哥精于算计、手艺精湛,过着幸福的生活,而傻子伊万因为缺乏智慧又懒惰总会被人歧视。故事一般都是这样开始的:

···从前有个老头,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聪明伶俐,老三却很笨,叫傻子伊万,平日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壁炉上擦鼻涕。(А.И.Афанасьев 1957:3)

···老爷爷和老奶奶生了三个儿子,前两个正常,三儿子却是个傻子,他整天坐在壁炉上捉苍蝇。(А.И.Афанасьев 1957:195)

···一个老奶奶有三个儿子。他把老大、老二打扮的干干静静,偏偏给小儿子穿破衣烂衫,因为他是个傻子。(А.И.Афанасьев 1957:315)

三儿子伊万因为缺乏智慧,他的言谈举止总与常人有所不同,在别人看来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合常理的。例如在《十足的傻瓜》(Набитый дура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傻子伊万看到农民在打谷场上脱粒便大声喊道:“你们脱三天,只能脱三粒!”结果遭到了一顿痛打。他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告诉他应该这样说:“但愿你们打也打不完,拉也拉不完。”第二天他看见送葬队伍就大喊“但愿你们打也打不完,拉也拉不完。”结果又被打了。回家他又向母亲哭诉,母亲告诉他应该这样说:“让她的灵魂安息吧!”。伊万第三天看见村里娶亲,就在人前喊道:“让她的灵魂安息吧!”。结果可想而知,又被人痛打了一顿。回家妈妈又教给他:“好孩子,你该奏乐,跳舞才对。”第四天他看见村里有一间屋子着火,他就在房子前又唱又跳,结果还是一顿痛打······再例如他让桌子走路(他认为桌子和马都有四条腿,马能走路,那么桌子也能走路),他怕尿盆冻着所以给它戴上了帽子,为了不让羊乱跑挖走了羊的眼睛,去森林里只采毒蘑菇不采好蘑菇等等。因为这些事人们总是打他甚至想把他淹死在河里。

但是就是这样傻里傻气的伊万总能因为自己的愚蠢而受到好运的青睐,在经历了各种考验之后他总能获得非凡的成功。有些情况下还能娶国王的女儿成为“伊万王子”。例如傻子伊万给一位神父做长工,算工钱时神父在伊万面前放了两个袋子,一袋是钱,另一袋是沙子。可想而知他选了沙子。回家路上伊万稀里糊涂的走进了黑森林,看见一堆篝火,一个被吊在篝火上的少女在大声呼救。伊万打开袋子,把里面的沙子倒在火上,火灭了,获救的是林神的女儿,于是跟随伊万回家做了他的妻子并白头偕老。伊万也会因为善良而获得帮助。他走在森林里就算饥肠辘辘因为小动物们的请求也没有捕杀他们,这些小动物在随后的冒险中往往会成为傻瓜伊万忠实的帮手,帮助他历经千难险阻获得名誉、财富、地位。

傻子伊万非但没有受到俄罗斯人的讨厌,相反俄罗斯广大民众十分喜欢他。尽管他不够强壮,没有官职,没有财富,还有一点儿傻,但俄罗斯人认为知识和逻辑并不能带给人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由单纯、质朴的生命态度所决定的。所以在故事中伊万的哥哥们都明事理又聪明,但他们并不招读者喜欢。他们的聪明成为自我欣赏的工具,成为蔑视别人的工具。他们拥有物质财富,但他们的偏见使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傻子伊万生活上随遇而安,在四处游荡中欢乐的度过了一生。俄罗斯民间言语中常出现这样的谚语:“傻子天生有福”(дуракам счастье),傻子自有好运(везёт дуракам),可见俄罗斯人这种“难得糊涂”的民族精神。

伊万王子(Иван-царевич;Иван-королевич)

伊万王子也是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他最开始的命运和傻子伊万很像,也是国王或是商人的小儿子,哥哥们都拥有某些特权或财产,但他几乎一无所有。另一种情况是故事最开始他很贫穷,失去了父母,被坏人虐待,不知道自己的王子身份。在这种情况下伊万王子会因为他的英雄行为和善良的心而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王国,或是找到了他的国王父母。

或者他知道自己是王子,但是他需要通过各种考验完成危险冒险后,才能变成名副其实的王子,娶被救的公主,得到财富和王权或者得到神奇的马、宝石或是有魔法的东西和聪明的头脑。他为人们的幸福生活与凶险的恶势力作斗争,重建世界秩序,最终铲除了恶势力。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主人公必须要去死亡之国(цартство мёртных)经历各种考验:与不死老人科谢依或蛇交战,帮助被绑架的公主脱身或者是完成国王所交给的任务。一般来说伊万王子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也会犯错误,触犯禁忌。例如因为幼稚和经验不足把自己关在了金笼子里,烧掉了青蛙皮,不小心帮助科谢依逃离牢房。这些错误导致了已有稳定的世界秩序变得混乱,所以之后伊万王子不得不重新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以纠正自己的错误。有时老巫婆芭芭雅嘎或者动物们(灰狼、熊、鹰等)和拥有魔法的人会帮助他完成冒险。在《伊万王子和灰狼》(《Иван царевич и серый волк 》)这篇童话中,伊万和他的哥哥要一同完成国王交给他们的任务。但完成任务后哥哥们杀死了伊万,抢走了他所得的东西(火鸟、公主等)并向据为己有。但是伊万最后在生死水的帮助下起死回生,最终惩治了邪恶力量。

现代俄罗斯人也很喜欢伊万这个名字。根据东正教规定,必须在洗礼时给孩子起名,所取得名字就是这一天或出生至洗礼之间几日内所纪念的那位圣人的名字。一年中最多的日子纪念的圣人叫伊万,所以叫伊万的人很多。上至沙皇下至百姓叫伊万的数不胜数。叫伊万的有很多名人,如“伊万四世、伊万·巴甫洛夫、伊万·屠格涅夫、伊万·希什金等等。

芭芭雅嘎(Баба-яга)

芭芭雅嘎(Баба-яга),又叫做巫婆雅加,是俄罗斯等其他斯拉夫民族的童话及传说中的女巫。她在人们心中是个充满邪恶、神秘的角色。

雅嘎(яга)这个词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法斯梅尔认为яга这个词来源于古斯拉夫语。在斯洛文语中jeзa代表恐惧,jeзив代表危险;
在捷克语中 jezа , jeziti 代表愤怒生气;
波兰语中jezinka代表森林里的巫婆,邪恶的老奶奶。所以认为认为俄语中的яга是从其他斯拉夫语中而来并演变成了东斯拉夫语的形式。另一种说法是Баба-яга是某种特定物品的名称。在《桦木区域概要》(《Очерках берёзового края》)一书中Н ·Абрамова(СПБ.1857)有对яги明确的描写:是一种低领的女式衬衫(наподобие халата...но с узким воротником,надеваемая женщинами в дороге)。

在斯拉夫民间童话中芭芭雅嘎有几个固定的特点。她是住在森林里的老巫婆,是森林里的万兽之主,森林里最高的神灵。她长相丑陋,驼背,骨瘦如柴,头发蓬乱,长着大大的鹰钩鼻,嘴里只有几颗牙齿,手上留着长长的指甲,有着骨瘦嶙峋的腿,穿着用破布条做成的衣服,住在鸡腿小木屋里。她会魔法,擅长制作各种药剂。她会坐着石臼(或木臼)在森林移动或在天空飞行,并用扫把与杵敲打石臼来改变速度和方向,要逃避乘石臼飞行的芭芭雅嘎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跑多快她都能追上。

她在童话中的性格具有双重性。她很凶残,一旦知道有小孩在森林里迷路就会使鸡腿小木屋转变方向,打开窗子以便猎狩。抓到小孩后她会把他们养的白白胖胖,然后把他们放到炉子里烤着吃掉。也有传说她的林间小屋的围墙是用人的骨头搭建的,所以别人可以从围墙看出她吃了多少人。但有时她也会表露出善良的一面。她在抓到人之后不会直接吃掉,而是先要求对方做家务,但她提出的要求通常难以完成(如必须用一晚时间把整个农舍打扫干净、或将撒的满地的麦子上的尘土拍干净),没有完成任务的会被她吃掉,但成功完成者会饶其性命并赠予其有魔法的物品。此外她有时还会招待主人公,赠与魔法物品,给主人公指明方向使主人公顺利完成冒险。或者她还是一个身居森林的寂寞老妇人,心中渴望成为一个慈祥的奶奶,有一个孙子陪伴在旁边。为此他乔装成一个平凡的老太太,走进村子里,一心想借着帮助忙碌的主妇来和天真的孩子朝夕相处。

在南斯拉夫地区芭芭雅嘎的形象也常出现。以前人们在主显节晚上或谢肉节的晚上要巡查,在巡查队里有个人装的是木头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人们用芭芭雅嘎別赫特拉(Баба-яга Пехтра)来称呼他。斯拉夫人在送冬迎春的时候会把冬天称作芭芭雅嘎。在塞尔维亚、黑山和克罗地亚,如果小孩耍脾气或者不睡觉,大人们就会用芭芭雅嘎来吓唬他们。在黑山谢肉节时某个人要穿上芭芭雅嘎的衣服,手里拿着个娃娃。这象征着祭拜他们的祖先,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丰收。

如今,老巫婆芭芭雅嘎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普希金、如可夫斯基、托尔斯泰、纳尔瓦特等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都在作品中写到过这个形象。白银时代的许多画家也画过这个形象,如:比利宾、瓦斯涅佐夫、伯努瓦、波列诺娃、马柳京等。俄罗斯从1969-2012年间一直没有间断对老巫婆芭芭雅嘎题材的拍摄。俄罗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游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Гарри Поттер и Узник Азкабана》)中芭芭雅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在俄罗斯的公园中总能见到芭芭雅嘎的鸡腿小木屋。雅罗斯拉夫州不仅在每年六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为老巫婆举办庆祝生日的活动,还专门建起了老巫婆博物馆。在动物园和游乐场等孩子们聚集的地方,常会有演员装扮成芭芭雅嘎来逗乐游人。

女巫莫拉(Кикимора)

女巫莫拉是俄罗斯魔幻童话中另一个重要人物。Кикимора这个词分为两部分。一个是кики另一个是мора或是мaра。《кик-/кык-/кук》是古斯拉夫语的词根,代表着佝偻、驼背。Морь是共同斯拉夫语的词根,意思是死亡。在欧洲的传说里莫拉Мара会坐在睡着的人的胸部,使其呼吸困难。还有一种看法认为кики这个词是一个芬兰-乌戈尔女人的名字,Могко在芬兰语中意为恐惧、黑暗。

女巫莫拉的外貌非常古怪,又小又干瘪,像一根秸秆一样,脑袋也只有顶针那么大。一头黑发,白色的脸,黑眼睛。穿着破布条做的衣服。有时她会长着一张小姑娘的脸,她会变成小孩或者可恶的父母亦或是折磨死妈妈的女儿。她会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有时会咕咕叫,吱吱叫,有时又会咯咯叫。她通常住在炉子里,地板下或阁楼里,有时也会住在浴室或鸡舍。她也喜欢出现在类似于“凶宅“的地方。比如埋着死人或是有被弄死的小孩的房子里。她通常会在夜里行动,尤其在圣诞节节期或是圣诞节前的晚上以一个小姑娘的样子出现。

人们认为她是不详的征兆。有时通过莫拉的行为可以预见未来,她会在临死之人或其家人面前出现并作出不好的预言。在建造房子时她会把修炉匠或是木匠放进屋里,他们会放一些木条或是碎布做成的娃娃放在房间的顶棚或角落里,为的是损害房子的主人。在有些情况下她像树妖一样住在沼泽里来吓唬过路人。

她还会做一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事。比如她会从地下室里扔出球,从炉子里扔出毛皮大衣和枕头,拔掉主人的头发,吓唬孩子,打碎餐具,减掉羊毛给家畜做被子,发出各种哀嚎尖叫声来扰乱人们。她一遍又一遍的数着家畜的个数,尽管她只能数到三。总之她的出现就会带来危害。当然她也有做好事的时候。在极少数情况下人们会把她和家神的妻子弄混。这种情况下女巫莫拉会帮助主人烤面包,哄小孩,洗罐子,照料牲畜。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和纺线有关。每天夜里她都会帮女主人纺线,但她经常会弄得一团糟,比如不小心打个喷嚏,喷到线上都是口水或是把线弄得乱七八糟。她干一整晚都不会有什么成果。(От кикиморы не дождёшься рубахи)

避免受到女巫莫拉的伤害可以用上帝的名义进行祈祷。或者是祈求鸡神(куриный бог)的庇佑(鸡神是某种石头,挂在鸡舍或牲畜的棚子上,为了保护鸡和家畜免受伤害,也可以挂在自己身上。她也害怕刺球果。另一种方法就是找到她藏到家里的娃娃或是其他东西,然后把它们扔得离房子远远的或者直接把它们烧掉。

童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童话中的这些典型民俗形象的特征均反映的是俄罗斯民族的显著特征。了解这些形象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并以此为契机增进与俄罗斯的沟通与交流。

【篇三】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

俄罗斯民族性格分析

俄罗斯民族是世界上伟大而优秀的名族之一,极富爆发力和创造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俄罗斯民族涌现出了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

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为什么俄罗斯民族能够取得如此荣耀和光辉的成就呢?我认为,这与其民族性格密切相关。那么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具有大无畏的气概。俄罗斯民族历来傲视全球,蔑视强敌,曾经战胜了许多称霸一时、不可一世的强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战胜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德国法西斯,横扫欧洲,解放了14个国家,同时派出百万大军,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用十余天的时间消灭了盘据在中国东北的百万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苏联解体以后,面对以超级大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弱俄削俄与围堵政策,俄罗斯人民无所畏惧,针锋相对,强势崛起,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具有称雄世界的雄心壮志。享有盛誉的普京总统曾指出:“争强好胜是俄罗斯人民的民族性格。”俄罗斯人民曾经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相信俄罗斯人民还会创造出无数更加骄人的业绩。

三是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俄罗斯人民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但事实证明,任何困难都吓不倒他们,任何凶恶的敌人也无所畏惧,他们总是愈战愈勇,愈挫愈强,显示出俄罗斯民族无比强大的爆发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以上几点在俄罗斯的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当年,彼得大帝为了打开通向欧洲的出海口,与瑞典人打了二十年的战争,击败了瑞典几十万大军,建立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1812年,拿破仑率六十万大军入侵俄罗斯,结果一败涂地,被赶出俄国,损失了大部分军队,导致后来的垮台。拿破仑说:他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军队;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围困900个日日夜夜、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人民的不屈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让全世界折服。历史上,俄罗斯曾是军事强国,彼得大帝、苏沃洛夫、库图佐夫、朱可夫等世界著名军事统帅至今在俄罗斯脍炙人口。俄罗斯人崇敬英雄,现在年轻人举行婚礼的内容之一,就是到当地一个英雄的纪念碑前献花。

总之,俄罗斯人在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重要关头,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俄罗斯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不易被其他民族所压垮,却要压倒敌人。

我认为俄罗斯整体民族性格的形成与他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

俄罗斯幅员辽阔,气候寒冷。这种自然条件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既奔放又忧郁,既懒散又吃苦耐劳性格特征的形成。俄罗斯有着广阔而肥沃的土地,广大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他们嗜酒无度,缺乏纪律;
舞蹈奔放粗犷,合唱震天动地。但是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却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因此,俄罗斯人总是表情庄严,肃穆,凝重多于微笑;
心情忧郁,伤感,沉重多于轻松。此外,肥沃的土地也养成了俄罗斯人懒散的习性。他们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无须勤劳节俭去创造财富。然而恶劣的气候又使俄罗斯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

俄罗斯地跨亚欧大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俄罗斯文化的民族性,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俄罗斯精神的双重性。恰达耶夫在《俄罗斯思想文集•箴言集》中说到:“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 它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
地跨欧亚大陆不仅仅是俄罗斯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更是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东方国家,却深深地受着东西方文化影响的历史。恰达耶夫说:“我们处在世界的两大部分——东方和西方之间。”“东方与西方两股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它将巨大的东西方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一直徘徊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它选择着,摇摆着,在这种选择与摇摆中形成了俄罗斯精神兼容东西方文明的实质和存在于其中的两面性。

以上是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分析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整体特点,我还想根据老师课上讲述的内容来描述一下我眼中的俄罗斯人民。

首先,他们自尊心极强。在俄罗斯,尽管目前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好,也有一些年轻人也向往西方,但总体上俄罗斯人不崇洋媚外,更不低三下四,不少人甚至至今仍有大国沙文主义的举止言谈。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眼下的中国,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外国的节日、服装、影视等文化因素在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身上渗透地越来越深。我曾经看过一篇美国的报道题为“打垮中国的十大方法”,其中文化渗透是他们很重要的一项。我不是说我们不能接受外来文化,只是觉得应该有所节制,在兼容并包的环境中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才是我们应走的道路,这一点,俄罗斯人就做得很好。

其次,他们个性直爽,喜欢速战速决。据说,俄罗斯人的道歉方式很有特色,一旦他们感觉自己做错了事并且应该道歉,他们会马上找到你,给你一个真诚的拥抱,说出对不起,说出自己错在了哪里,然后就关上门走开了,特别爽当,尽管却少了一种含蓄之美,但让人感觉很真诚。但另一方面,许多俄罗斯人觉得,整个俄罗斯民族具有激进甚至极端的倾向,比如历史上苏联领导人总是犯左倾错误。但这也有利于他们坚持到底性格特点的形成。俄罗斯人的急躁和性急与他们的单向、片面的思维方式有关,看问题比较绝对,一旦认为正确,总会坚持到底。

还有,他们喜欢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以在俄罗斯广受欢迎的桑拿为例。在洗浴过程中,他们会用桦树枝抽打自己的身体止全红然后跑到户外,把自己的身体埋藏在冰雪之中,尽情地享受寒冷,经过几轮冷热交替之后,他们才享受完这美妙的过程。桑拿在俄罗斯不仅被视为养生保健的首选而受青睐,还因它可有效地磨练意志而风靡全俄并经久不衰。热情的他们还经常邀请远道而至的客人洗澡,然后在披着浴巾喝着啤酒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度过美好的下午。

总结起来,对俄罗斯民族的整体性格特点而言,坚韧顽强、无惧无畏是主流,其间又夹杂着奔放且忧郁,懒散但吃苦耐劳的特点,在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前进着,前进着。

【篇四】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独特的两面性:他们既有国家观念、主张专制主义,又渴望有随心所欲的自由,有无政府主义的状态;
他们崇尚暴力,有时近乎残忍,但又善良、温和、不无人道;
他们信守教规、教义,但又始终不停地寻找真理;
他们的灵魂浸透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但又充满无个性的集体主义;
他们喜欢自吹自擂、鼓吹民族主义,但又具有普济主义和全人类性的意识;
他们时而谦逊恭顺,时而又会放肆无礼;
他们有奴性,但又不乏反叛精神。

  在探讨俄罗斯民族性格时,我们都注意到其中的一个特征,并总是被这个特征所吸引、为之折服。这个特征就是:俄罗斯人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会发出非凡的爱国主义激情、勇气、耐力和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牺牲精神。例如,在1812年卫国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拿破仑军队,俄罗斯军民毫不畏惧,英勇杀敌,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家园;
1941~1945年卫国战争中几个举世闻名的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通过这些保卫战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民族在遭遇外来侵略、保卫家园时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爱国精神。可是在和平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俄罗斯人甚至不愿意为自己国家、自己单位多干一分钟活,到点休息、下班,到时候休假是雷打不动的“规矩”。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另一个特点也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按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话来说,就是:“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大地与俄罗斯的心灵之间,自然地理和精神地理之间有一种联系。”俄罗斯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则发表过这样一种观点:“大自然经常让俄罗斯人最谨慎的盘算落空;
变幻莫测的气候和土地经常欺骗对它们报有最微小期盼的人民,于是,习惯了这种欺骗、有所图谋的俄罗斯人便立即鲁莽地做出了未经深思熟虑的、最没有希望的决定:把其勇敢的任性与大自然的任性对抗起来……俄罗斯人深知,必须珍惜夏日里晴朗的劳作时间,大自然给他们适合耕作的时间很少,而且,短暂的俄罗斯夏天还会因为反常的阴雨天气而缩短。这就迫使大俄罗斯农民抓紧时间干农活,在短时间里干出更多的活,及时地收割田里的庄稼,之后,等待俄罗斯农民的就是无所事事的秋天和冬天。”这里,克柳切夫斯基指出了俄罗斯人的任性、鲁莽特征,及勤劳的特征(我们宁可说,勤劳特征的“标签”更适合贴在俄罗斯妇女身上。无论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还是在和平的日常生活中,俄罗斯妇女都起着“擎天柱”的作用。她们吃苦耐劳,忘我地投身于劳动中。关于这一点,俄罗斯作家和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不少描述)。俄罗斯人能够调动自己的所有潜能强化劳动,这是俄罗斯人的一个特征,而懒惰、消极也是俄罗斯人性格中弱点。有些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无论做什么事,俄罗斯人都希望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然而,一旦作为时出现毛病、并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时,他们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冷淡,消极,就会“磨洋工”,终于给人一种懒惰的印象,并给人一种口实:俄罗斯人“不会,也不喜欢干活”。

  我们这里谈到的两个因素恰恰是俄罗斯文化中最令人迷惑不解的一个方面:俄罗斯人既被认为是勤劳的,又被认为是懒惰的。

  俄罗斯人对无政府状态和暴动的“喜好”是广为人知的。他们既屈从政权和国家,也“诞生”出像拉辛、普加乔夫和博洛特尼科夫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在俄罗斯人的意识里,“国家”和“土地”、“世界”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别。“世界”是公社,公社由于内在的真理而存在,而内在的真理并非永远能与国家的真理相一致。即便是农奴制,也没能把俄罗斯人变成奴隶。精神上的自由,对绝对的善的追求使得俄罗斯人走上了远离平静生活方式的道路。“俄罗斯人民拥有巨大的自然力和较弱的形式。俄罗斯人不像西欧人那样具有文化上的优势,这是一个更真诚、更有灵感的民族,他们不懂规矩,很容易走极端。”恰达耶夫在《哲学书简》中的第一封信中写道:我们在自己房子里的样子就像是徒步旅游者(漫游者),冻土带的土著人对自己简陋居所的眷恋就犹如我们对宽敞房间的喜爱。摇摆性也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些俄罗斯人的摇摆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方方面面:无论在政治生活中,还是在经济生活及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作家非常准确地捕捉到本民族的这个特征,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将之个性化地展现出来,例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再如,俄罗斯现政权对某输油管线建设的反反复复的态度。关于摇摆性的问题利哈乔夫也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在俄罗斯民众中善与恶之间的摇摆特别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端性的,从一端迅速而突然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不可预测的民族。”

 

俄罗斯:偶像与信仰之间

 

    俄罗斯的文明史从公元988 年接受基督教洗礼(罗斯受洗)开始,距离康斯坦丁大帝立基督教为国教已670多年,在此期间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兴盛,基督教会已现东西方之差别并已接近分裂,教权与世俗皇权明争暗斗,原欧洲野蛮族群如法兰克人、不列颠人、日耳曼人、荷兰人等等都已归信基督。

    从各方面来说,俄罗斯(斯拉夫人)都是后进国家,是欧洲最晚开化的所谓蛮族之一,但是,从“罗斯受洗”之后,历经1000多年,这个国家在世界历史上写下了无数独特而惊人的篇章,并对世界(包括中国的过去与现实)产生重大影响,至今,“俄罗斯情结”,或许应该说是“苏联情结”,对相当多的中国人而言仍然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寄托,也是一桩无可奈何的现实教训。

 

    直接继承自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的俄罗斯东正教可以说完全体现了当时它在东罗马帝国的面貌,直到今天,其面貌也没有改变,以至于教会历史称之为“静止的教会”。当年基辅的罗斯王子派使团考察各国宗教,准备“择其善者而从之”,结果,当看到拜占庭帝国那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的教堂建筑,神秘庄严而隆重的宗教仪式,还有那弥漫于帝国每一条街道的全民皆信的虔诚氛围的时候,俄罗斯未来的信仰就被确定了,同时,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也被注定了,后来,俄罗斯人在文学、人文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在社会变革方面的选择与行动见证了这一点。

 

    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俄罗斯的宗教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继承了拜占庭信仰与文化精神的俄罗斯自然被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所充满,经过400多年,原先的落后民族已经有能力领受上帝降下的旨意,那就是,俄罗斯是上帝新的选民、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号称“第三罗马”,他将以正宗基督教教徒、基督教国家的身份、以基督救世的精神拯救衰败混乱的欧洲,乃至全世界。而俄罗斯其实并不清楚此时的欧洲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足以影响世界面貌,影响他的救世情怀。

 

    无神论者、反宗教主义者掌握世俗权力的苏联时代,东正教会经历了几十年严重的压迫,几乎被彻底摧毁,直到戈巴乔夫执政时期,终于有恢复的迹象,1988年,为纪念基督教传入俄罗斯一千年,东正教会终于迎来了全面复兴的时刻。教会和俄罗斯社会各界也以此为契机,开始找回传统、重建心灵、规划未来的工作,尽管1989年后,动荡、混乱、贫穷困扰俄罗斯,但1991年苏联的解体以及东欧剧变并没有造成国际战争或内战,甚至没有带来严重的暴力冲突或社会仇恨,反而,在基督教传统深厚的这些地区,呈现出相当程度的宽容和秩序,俄罗斯还把原来十月革命纪念日改为全民和解日。从此也可看出,基督信仰的永恒与持久,不是魔鬼撒旦能胜过的。

 

    不过,从教义和信仰实践来说,东正教与后来经历多次变革、奋兴而且至今仍在积极进取、寻求正信的信仰派别已经千差万别,离真道也渐行渐远,几乎可称为异端,这从东正教的千年不变的崇拜仪式、圣像画崇拜、圣母崇拜等方面可以看出,也可从俄罗斯历史上热衷于为领袖人物塑像看出,还可以从俄罗斯文学作品里浓厚的宗教情怀看出,甚至可以从今天对联邦总统普京的微妙态度看出。

 

    也许正是因为教会在信仰上的偏差、错误和软弱,造成历史上专制传统顽固,偶像崇拜盛行,社会思潮潮涌潮退,人的命运、社会面貌如风中之烛,明灭飘摇,俄罗斯人至今仍在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现实之间寻求可以带来荣耀的强国之路。

【篇五】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

从日本否认侵略战争看其民族性格

说道日本侵略战争,大家都很激动。至少,这一场战争对于我们民族的影响太大了。一是损失大,根据史料,估计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249万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580万人。二是意义大,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不论怎么讲,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一段血与泪的历史,更不容有人歪曲历史、否定战争、美化侵略、拒绝反省。

日本否认侵略战争,最重要的两个事实就是参拜靖国神社和篡改教科书。

我们知道,靖国神社中供奉着二战后被处死的1000多个战犯,这些战犯在战争中罪行累累,对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然而,1975年,从三木武夫开始,日本历届首相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1985年,中曾根康弘公然带头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此行为虽在亚洲各国的压力下与1986年一度停止,但内阁成员仍继续年年参拜。新世纪以来,日本首相变本加厉,出尔反尔,在明确表示不参拜的情况下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如果说参拜靖国神社就是公然对法西斯的招魂,那么篡改教科书则是在对下一代身上播下仇恨的种子。早在1958 年日本文部省就在教科书上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大陆”。1982年6月, 被文部省审定“合格”的日本中小学历史课本,将“侵略华北”改为“进入华北”,把“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改成“对中国的全面进攻”,甚至将南京大屠杀的起因歪曲为“由于中国军队的激烈抵抗”。1984年6 月通过的日本高中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的731部队、万人坑、平顶山事件等, 竟以“在学术上还没有定论”、“历史辞典上也没有记载”、“并非历史性的名词”等为由而不加记述。

如此种种,总结起来就是:日本政府认为,日本并未发动侵略,日本将领并非战犯。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次侵略战争,侵略者的行径惨绝人寰,给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什么日本不承认呢?

首先,真的不需要承认吗?这一点毋庸赘言,日本对整个亚洲人民的伤害有目共睹,难道还不应当道歉吗?

其次,是没必要承认吗?是不是说,即使日本承认了罪行,也无济于事呢?当然不是!二战的战犯国不仅仅是日本,还有德国。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1970年12月6日,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冒着严寒驱车来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在众目睽睽之下猝然下跪。1985年5月8日,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在纪念二战胜利40周年之际郑重地对国民说道:“如果对过去闭目不看,将不能看到现在。”并把5月8日定为德国人民的解放日。1994年5月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

德国战后的所作所为是很令人感动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原谅了德国。德国近年来国家形象稳步提升,正是国际社会对德国反思战争的态度的最好体现。这不仅说明了人们是宽容的,也是为日本树立了一个榜样。

这样,我们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日本有意不承认这个史实。那么,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日本的思想根源,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来来源于中国儒家、佛教,伴随幕府时代而产生。最初,它认为:作为一个武士,应该具有武士的道德标准,一是要遵守比武的规则,二是要永远战胜。同时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所以,一些历史上有名的武士世家都名声都不错,也有很多人一提到“武士道精神”就与中国的“武侠精神”作比较。事实上,这两种精神有着本质差别。中国的“武侠精神”强调修身,认为“不杀”(也就是“仁”)是最高境界;
而日本武士道精神强调克敌,认为“杀”(也就是“义”)是最高境界。我们知道,“仁”是“人为人”,把人当做人,然后爱人。爱,无论怎么说,都很难是错误的思想。而“义”是“杀”,在推广过程中就要慎之又慎,可是一旦推广,这些还可能吗?

再有,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幕府时代天皇成为傀儡,完全“礼坏乐崩”。这种时代,由政府推广的思想,哪怕来源再伟大,也仅仅是维护统治的工具。事实上,武士道精神真正来源是道神教,而道神教的基础是不辨是非,这就有着巨大的问题。试想,一个不辨是非的人会对社会有多大危害?何况,武士道针对的是武士,也就是希望把武士培养成不辨是非、愚孝愚忠的战斗工具。这样,武士阶层的上层人物就可以牢牢地掌握国家大权。这么看来,武士道精神最初的制定完全是为了维护武士阶层的利益,巩固统治。

更重要的是,由于道神教与基督教截然不同的教义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思想。这导致了日本德国战后态度的截然不同。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和上帝签订了一个契约:如果人们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等到死后上帝保证他上天堂,否则下地狱。因此,受基督教影响很大的西方人,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德国的反思积极性高,认错态度很好。相反,日本道神教认为人死后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人死后对自己生前所做一切可以不负任何责任。这样的教义就必然产生如下思想:人没有必要为自己的错误道歉,人死后应当得到平等对待。至此,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就有了理论依据。如此,人们就可以为所欲为,没有任何顾忌。而没有任何顾忌的人,恰恰是最需顾忌的人。

如果说武士道精神仅仅是封建阶级统治的手段,戕害的范围也只是一个国家。当它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时,后果就不堪设想。20世纪初,井上哲次郎等人复活了武士道精神,而且别有用心地加入了很多不该加入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变态的民族优越感。得出这个观念的逻辑简单得可笑:因为日本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国家,世界又是一个有道德的世界,那么日本就应当用道德去消灭不道德。这是一个典型的接近侵略主义的思想。不管怎么说,日本侵华时的烧杀抢掠一点也不道德,不承认罪行更不道德。一个自己有巨大道德问题的人对别人指手画脚,是多么可笑!但是,在所谓“天皇”的倡导下,没有一个人敢说这是错误的。这个思潮很快与法西斯主义相结合,成为真正的侵略主义。

至此,是我们所认为的武士道精神发展为侵略战争思想基础的全过程。

通过以上研究与探讨,我们看到: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岛上民族,是一个自信不足的民族,是一个以道德的为基础的民族,更是一个统治高度集中的民族,是一个压制人性的民族。

推荐访问:俄罗斯 看其 典型 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 从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典型形象看其民族性格 俄罗斯童话人物形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