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观课议课读后感(通用合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读后感5篇
第1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读后感
教师与学生的素核心养理解
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走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但未深刻领悟的。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就相关的话题展开了详尽的诠释与剖析。拜读了该书后,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也将尝试把核心素养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入到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让我的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一、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的理解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炼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学生在情境中以听说读写的方式理解和表达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比如,设计课堂活动、增添英语墙报、播放英语歌曲或经典影片、创设英语情境剧。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更多英语语言环境,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文化意识和人文修养。教师可以在教材输出的同时增加外国文化背景及名人事迹的介绍、让学生比对中外文化的差异等,从而将文化熏陶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更好的开展信息交流。
3.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教师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或对教材进行再加工进而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比如,阅读课中,除了细节题外,我们可以设置推理题、主旨大意题、七选五的选项;
阅读课后,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练习读后续写或者概要写作等。
4.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拓宽学习渠道、学习策略和学习意识等能力。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乐于思考的学习意识、授学生以渔,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和完成的一项活动,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潜能、智力以及责任心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为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
1.知识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灌满一桶水,所以,业余时间,我们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拓宽自身的眼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才能把深化知识,让课堂有生气,才能有底气去鼓励和鞭策学生,让他们在求知的路上越走越顺畅。
2.创新素养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变革,面对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要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比如拥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科学的探索精神、强烈的创新和实践意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涵养,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以更加饱满的热忱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高速有效的解决方法。
3. 心理素养
面对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个性更加鲜明的学生群体,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及时疏导自身的负面情绪,多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果教师积极乐观,学生也会拥有健全的人格,培养强大的抗挫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等。为此,我们要努力做一个豁达、幽默、平和的教师,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绽放更多笑容,收获更多成功。
总之,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新的教学方法,学习更广泛的教学理论,让自己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成为教学星空里闪亮的一颗星。
第2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读后感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今年暑假学校分享的读物是余文森教授写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说实话,看到书名,你就知道这是一本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类指导书籍,不大能勾起阅读兴趣。但当你沉下心来潜心阅读,你会发现书里不仅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名家名言,还有很多鲜活生动的教学实例,读完让人受益匪浅。本书分别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方面详细解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当前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教育改革方向以及实施策略,让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和理解,对新时代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有了更好的认识,对课改所需的与教学理念相匹配的教学策略有了更明确的概念。现将我读本书的认识和感受主要总结如下:
首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这些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次课改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对新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同时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简单地说,核心素养就是品格和能力。就能力而言,余文森教授在书中把学生学习的基本及核心能力归纳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种。对于这一点,作为英语教师的我颇有感触。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英语学科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目标,大多数的老师把英语学科当作数学等理科学科一样来对待,除了要求学生背词汇外就是刷题,做阅读理解以提高阅读分,而忽视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与其说英语是一门学科,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工具,是一个用来沟通的语言工具,其学习的目的更在于运用,因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在,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能力,缺一不可。目前我们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无法流利地读完一篇英语文章并正确理解、从来都是用中文思考英语问题、以及无法正确流畅地用英语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想法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同时也困扰着我们老师。因此,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抛开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正如书中所言,阅读、思考、表达三个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接替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文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等都能相应地得到发展了。
其次,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的认识。“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就教学方向而言,书中提出“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强调人才是教学的对象,“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传统的教学往往就是满堂灌、填鸭式,老师把书中的知识在40分钟里迫切地往学生脑子里塞,认为把要教的内容讲完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来都忽视学生是否有接收、消化。把学生的利益放在教学的首位,其实就是要尊重宽容学生,顾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这一点与一直以来的“因材施教”自然呼应,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让学生通过教育变成快乐人。这一点,让我触动很深。还是应试教育把学生和老师都压得喘不过气,无暇顾及学习和教育的趣味性,渐渐地学生的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英语学科。理想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充满了学生的声音,通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小组之间思想碰撞、或是写完文章分享点评等等,而如今我们见到更多的还是教师一人讲得多,个别学生被点名回答问题,缺乏交流的时间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更多的任务是背诵单词课文、做阅读理解,渐渐地也就对英语失去兴趣。因此,正如书中提出的,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努力建立真正的新型课堂。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我们的教学奥从“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把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并且通过引导激励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创新学习的境界。
第三,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的认识。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书中提出了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以及意义化策略六方面的实施策略,其中情境化策略和深度化策略最让我有感触。“知识的情境化是知识活化并转化为素养的必经途径”,它能解决知识与背景、理论与实践、文字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联系生活、通过实物、通过图像、通过动作、通过语言、通过背景知识或场景、通过问题等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激发感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就英语学科而言,无论是记单词还是写作文,练听力或是口语表达,都离不开情境。记单词如果有实物的辅助,学生头脑里可以形成一个形象化东西助于记忆。写作文如果老师在写前辅导中能创设情境,比如写请假条、道歉信等,又或者读后续写,有过在情境中的切身体验,学生会有更多的情感和灵感的激发,无需凭空想象或捏造,自然有话可说。练听力比如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比如飞机场、餐厅、住酒店等的生活经历,便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听力材料。同时,通过情境创设,必然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容易变得开放自由热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深度化策略,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即教师要首先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吃透教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抓住要点核心,教到点子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深度教学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研究教材、细读深读文本资料,读出其深意内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施深度教学,追求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等全方面的提高,在日复一日的长期积累下,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品质。
总的来说,本书对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以及教学基本策略作了非常详细又明确的解读,让我大大增加了对这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新时代英语教师,我们既要立足于课堂,守好自己的营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同时要不断地吸收学习新的理论理念,积极思考,勇于反思创新,进行自我更新改革。我们既要保障孩子传统知识学习,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第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现在核心素养俨然成为了教育界中最热门的话题。今年暑假前,学校分发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以供我们在暑期进一步学习,我将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感悟。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四大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承的。
那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于此,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特有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兴趣
不同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且深入地挖掘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部分,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往往是最鲜活的、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么这一部分才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近地理,特别注意引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地理学习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对克服地理学习困难的决心和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学科教学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践性、学科性相综合的特点,教师一般通过巧妙设疑,在课堂上多多设置互动环节,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结合已经学习到的地理学科知识储备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来探索高中地理。
3、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地理学科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育中,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等,而教师此时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展开教学,即在什么样的地理坏境中,人类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地理活动,因地适宜,利用不同坏境下的自然资源。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合着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将学科知识要求与核心素养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习、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这本《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提供建议,我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读。
第4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读后感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在暑假拜读了余文森教授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此书名称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该本书的主题,即是有关于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此本书的作者是余文森教授,余教授目前是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院长兼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对课堂教学改革及新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颇有心得。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也是现在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都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而余教授在这本书中详细的论述并且结合理论与实践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
全书从三个主题来层层推进核心素养落地,分别是第一篇“核心素养的意义”,此篇主题是全书的方向与基石,阐释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第二篇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这是全书的关键和先导,阐述了素养本位的新型教学观;
最后一篇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方法与途径,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三个主题环环相扣,互相呼应,构建了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深入浅出,将高深的理论浅显化,令人获益匪浅。
全书内容丰富,我就选取一些自己较感兴趣,有共鸣的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从我们高中开始,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更应该牢牢把握住教育改革的方向,紧跟时代步伐。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更关注我们本学科的内容。此次课程标准修订所提炼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类。这五个内容是一个有机体,其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对这五点内容浅显的认识。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来讲,就是如何去看待历史。在史学中我们有许多不同的历史观,比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正统史观等等,当然还包括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组成的各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历史事件,得出历史结论,以史为鉴,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历史要有恰当的方法,很多同学对历史没有宏观的框架,是因为他们没有历史结构,没有历史的时空观念。在历史中,时空观念好比数学坐标中的XY轴,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在坐标中找到对应的位置。个人认为这应该是历史学习中最基本的素养了。学习历史很重要且基本的就是要搞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在单元练习时,总是张冠李戴,将唐代的事物错误的记忆成宋代的,将汉代的记忆成秦代的,等等。这反映出的问题其实就是学生时空观念模糊,导致考试失分,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这完全可以通过课后来记忆强化。
史学大师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实证就是高中历史教学通过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运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寻找历史规律,引发历史启迪。我们通常所说,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这应该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素养的一个内容了。在广袤无垠的历史长河中,历史材料卷帙浩繁,虽然我们讲究史料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辨别史料,这也是一门大学问。史料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按照价值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一般来说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些,对于第二手史料的使用要谨慎小心些。培养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其实就是要在日常学习中,增强他们历史学习的求真意识。
历史解释,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历史事实,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出发点,但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史官再怎么秉笔直书,还是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司马迁本人也称其为“一家之言”,因此即使我们能看到历史遗迹,文物等,但要让这些过去的东西,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最终离不开人们的解释。所以,历史解释的关键在于疏通、陈述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来赋予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用全面、发展、辩证、客观的态度去解释历史事件。
历史教学还有一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家国大义,此刻,又面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关键时期,回首展望共和国七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华儿女,心中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在历史教学中更要渗透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紧密联接,同呼吸,共命运。让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核心素养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阅读完此书后,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解,不再像以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我也将不断深入学习,充实完善自身,争取早日把握住核心素养的精髓。
第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贯穿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总纲,了解和学习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师当下的重点。通过阅读余文森博士《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核心素养当下的课堂有了初步认识。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维目标作为我们教学目标,实现了由“一维”到“三维”的飞跃。三维目标使得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有了落实,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目标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受损。与之相较,核心素养比三维目标有了更大的超越。任何学科都包含了知识、方法与价值这三个维度的要素,三维目标是全面的,但其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了对教育的本质,人的内在的关注,这就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全面回归。
意识是实践的导向,任何改革是从意识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向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教学内容要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
教学主体是学生。这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必须确立的三大基本理念。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实?课堂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余文森博士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提出核心素养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多条理论,而好的理念也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总之,课堂改革是核心素养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推荐访问:读后感 素养 合集 核心素养导向观课议课读后感(通用合集) 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观课议课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