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心得体会费下载(全文),供大家参考。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近一周的拍摄, 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
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团队合作的精神。
我们的专业决定了我们完成一部作品必须要团队的合作, 否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在制作的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其中有机器的使用, 拍摄手法的运用, 以及后期制作的艰辛。
从这些困难中我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大学三年, 我们的专业课程很多, 但是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少, 这是我们个人的原因, 我们缺少自主学习的精神, 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 许多的简单问题我们都无法快速的解决。
同时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 首先就要尊重别人!
并且要积极地配合,一起解决遇到的困难, 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作品。
大学因毕业设计而完整, 而我们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 却因毕业设计的创作而变得更加精彩。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在对客观现实的放映上, 纪录片动态影象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 绘画和照相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真实” 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
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 的反应了现实吗? 不尽然。
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 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 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 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 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段,将期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 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 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我们只能尊重客观现实进行重新演绎, 以得到“真实” 的记录。
努力的付出, 出来的成果并不一定能得到认同, 第一次纪录片成品出来,我们组拿给老师看, 老师一边看一边评, 给出了很多缺点和不足。
老师拖拉着进度条, 并没有完全看。
老师要求第一次制作纪录片的我们能拍出深刻的东西。
我的心还是有一点凉透的感觉, 倒不是纪录片拍得不好的原因, 而是, 我们的想法跟老师出现好多分歧。
最后在老师耐心讲解下, 我们对纪录片进一步了解了。
一种思考的方式。
一种发人深省的思考, 一种态度鲜明的个性观点, 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
但没有什么窍门。
如果说在纪录片或者其他片子的成功中有窍门的话, 如果谁知道成功的窍门这一秘密的话, 所有的制作人就都成亿万富翁了,都发家致富了。
孤独的眼睛, 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付出了我们所有的精力,
在光与烟的流动之间, 在喧嚣与寂静之间, 我们追求者最真实的青春!
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 我们对纪录片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触纪录片发现纪录片在前进, 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
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 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
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 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
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
其实纪录片不能成为收视的热门, 在国外也是正常的, 即使传媒发达如法国也只有一家电视台专放纪录片。
但以中国纪录片已经取得的成绩, 以大众对现实的关注程度, 它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冷遇。
一些耗去制作者大量心血的出色之作, 在电影节上周游列国之后, 又压到了作者的箱底。
随着纪录片栏目的日渐萎缩, 电视台对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早已不像 90 年代初那么大张旗鼓。
靠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拿着录像带和高清晰的机器跑到酒吧和大学里去放映, 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经这样说: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 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纪录片表现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性、 形象性, 表达思想和观点的渗透性, 对于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 传递中国的声音,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拍好纪录片, 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
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 一种看法, 一种对于某种问题、 某个人物、 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
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 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 描述、 记录世界, 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 边缘群体的关注, 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 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 之上进行平视、 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 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 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 一样呼吸, 一样喜怒哀乐。
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 使他信任你, 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 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 乃至忽略这种存在, 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 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
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 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 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拒绝录入“噪音”, 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 关闭同期声, 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
在拍摄纪录片中, 真实还原同期声最好的办法, 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 复杂的。
对于纪录片而言, 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 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 令人困惑的“盲点”。
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 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 拍摄角度, 但一到现场, 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
这是考验人的时刻。
环境变化、 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
应该学会排除干扰, 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 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 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 当然,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 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 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抓拍是能记录事件原始面貌的方法。
因为这些事件是不能重复的。
一些偶然拍摄下来的“重要时刻” 颇能说明问题。
我在拍摄五一节交警一日工作的纪录片时, 就时刻观察着那名交警的眼神, 顺着他的视线拍到了不少交通违章的画面。
由于我们常常是单机拍摄, 因而采访者的问话和倾听表情需要再一次拍摄。除单独录制采访者的反应镜头外, 还可以采取拍摄采访者与被采者同处于画面内的镜头; 拍摄一些同一空间中的其他物件, 如窗外景色、 桌上的文件夹、 墙上的锦旗等, 在后期制作中加入, 既提供了环境中的细部信息, 又调节了视听节奏;插入与谈话有关的其它画面。
现实不可能因为拍摄去搬演、 假造而发生变化。
纪录片的美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拍摄时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用不着因为拍摄而刻意装扮。
毕业设计作品虽然已经完成, 可我们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们在那里留下的脚印, 我们相信那不是我们旅途的归宿, 而是我们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
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推荐访问:纪录片心得体会费下载 心得体会 纪录片 全文